第两百九十一章 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华银财团的年会通常除了需要集体决策的商业议题,还有一部分基础性的经济议题研讨和讲座,这部分的工作主要是由马光源教授带领的亚太经济研究院负责。
2006年二次年会的第二日议程,原本是要讨论芯片、面板、存储三大it基础科技产业的转移问题,徐总和徐腾父子商谈了一夜后,决定将这个议程置后,后面两天的经济议题提前。
这一次的经济议题是《全球和中国制造业成本综合比较及预测》。
工业生产根据生产方式的差异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流程工业,另一种是离散工业。
流程工业是指原料和产品连续供给产出,即生产机械一经开启就连续运转,不能随便停机,需要的人工步骤很少,比如,发电厂、化肥厂、化纤厂、炼油厂等等。
流程工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决定成本的关键是原料、能源价格,生活过程的效率、良品率会有差别,但对成本的影响极小。
离散工业是指原料和产品可以分割形式独立生产,生活过程可中断,比如,汽车、家电、玩具、手机。
所谓中国制造,绝大多数都是离散工业产品,但在这些产品的背后则是流程工业,或者说是重化工业、原料工业。
事实上在90年代后期,全球范围内既有完整的流程工业,也有完整的离散工业国家,实际上仅剩下中国——这就要拜全球自由贸易和分工理论所赐。
离散工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决定成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本,从90年代末期开始,伴随着it产业的进步,全球离散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正是用自动化机器取代人力——全球离散工业的平均成本比较,正在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低端劳动力成本,通过自动化设备的价格转化为高端劳动力成本,即设计制造高端自动化设备所需的研发人员的劳动力成本。
简单点说,全球制造业成本的比较优势中,流程工业取决于原料、能源价格,这一点并未变化,而离散工业的成本正在逐渐取决于自动化设备的研发成本。
说的更简单一点,中国很可能是现代工业发展史上最后一个传统制造业大国,从21世纪开始,传统的全球自由贸易和国际产业分工理论迎来了一次崩解更新。
从21世纪开始,哪个国家的研发成本低,哪个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就低,哪个国家就能创造更多的工业产值。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革。
亚太经济研究院统计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