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信息论的原理,如果有无限个接口,但接口本身因相互存在噪声干扰而分辨率下降,在理想情况下经过同样高斯变换之后得到的热点分布应该与之前完全相同,并且也恰好等于真实的神经元活动分布——如果编码方式是无损的,则信息本身不会受到影响。
当然,由于他们使用的接口数量不可能是无限的,因此经过高斯变化后得到的热点分布——恰好也就相当于从大脑传出的信息——肯定会与之前略有不同,但其本质也同样是有损压缩的传出大脑信号,应当与之前并无区别。
祁旻明白了:“您是觉得可以做非插入式电极?”
“非插入式恐怕不行。”周晓姗女士说道,“在保证信号接收的前提下,也得保证信号发送——或许可以试试不插入颅骨的皮下电极。”
这个想法很简单,实施起来也比较容易。只是这实验还是有点儿贵——为此要换一批新的食蟹猴,这可不便宜。
——
不过花的钱还算值得。
在祁旻和技术员们改造胼胝体接口芯片通宵到12月26日,并且又连续进行了三天实验之后,接口强度减弱的食蟹猴实验终于取得了成功——虽然是部分意义上的。
使用强度减弱的接口,食蟹猴在长时连接之后倒是不会一睡不醒了,但却也不再会陷入昏迷状态。而且在断开连接而去做记忆测试时,这些食蟹猴也完全记得之前学习过的内容,而不像长时连接后进行水迷宫的大鼠仿佛“忘了”之前的记忆。
这样可以认为,通过减弱强度的接口似乎类脑体并不能提取出食蟹猴的记忆。但类脑体中数据改变的模式也的确与之前用高强度接口进行连接时有某种相似之处。
祁旻觉得这可能并非是接口强度不合适的问题。通过运行分区清除类脑体中数据的代码的日志可以看到,使用低强度接口连接食蟹猴大脑时在类脑体中产生得数据痕迹,与使用高强度接口时短时间产生的痕迹相仿。然而在某几次未能及时进行数据清除时,拖延几个小时之后,使用高强度接口连接食蟹猴大脑在类脑体中产生的痕迹却会自发“扩散”,乃至引起类脑体所有区域的数据涨落。
这让人有种奇怪的感觉。就像是……食蟹猴在类脑体里“活”了。
她突然想到,如果假设类脑体提取的不是食蟹猴的“工作记忆”,而是“意识”,那么一切就能够解释了。
如果食蟹猴真的有所谓的“意识”——已经这么复杂的灵长类动物恐怕应该算有吧?高强度接口的长时连接将食蟹猴的意识导入类脑体,所以倘若短时间内不进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